找到相关内容2037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罗近溪“打破光景”义之疏释及其与佛教思想之交涉

   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,先断无始转回根本﹔善男子,有作思惟,从有心起,皆是妄想缘气,非实心体,已如空华﹔用此思惟辩于佛境,犹如空华复结空果,展转妄想,无有是处。《金刚藏章》 近溪于佛法言心深...罗近溪“打破光景”义之疏释及其与佛教思想之交涉 古清美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佛教的思想与文化⊙印顺导师八秩晋寿庆论文集⊙页217~236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古清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1970848.html
  • 南诏大理大黑天图像研究

    ,二足挕莲……臂扫于,三面消于三毒  ,九目观九有,一身清净,一心官非  27页  狱形(宓 - 必 + 火)受害蠲苦恼。 □□金大黑天,面现天神  □□□;慧眼观尘界外,他心自挕才方过。 金...。 云南大黑天信仰由何处传来,诸家说法不一。有的学者认  为应来自天竺【注四】, 有的又说源于中原【注五】,也有学者主张  是由西藏传入的。 【注】本文将分析南诏(约 649 - 902 )、大  ...

    李玉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3571100.html
  • 重建道德与青少年教育—净空法师访谈录

    佛法亦复如是。现在佛教,无论是在家出家人,有几个人把整个的精神、时间用在经典教义当中?如果不能够放下名闻利养,不能够放下五欲的享受,古圣先贤的这种学问,你没有办法学习。古人读书,大家都晓得,寒士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4471427.html
  • 禅茶一趣

    闲事挂心头人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”人的苦恼,归根结底是因为“放不下”,所以,佛教修行特别强调“·放下”。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:“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人道,否则徒劳无益。”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?内六根,外,...陆,其羽可用为仪。吉。”遂以“陆”为姓“羽”为名,“鸿渐”为字。陆羽生性淡泊,清高雅逸,喜欢与文人雅士交游,《全唐诗》中搜录了陆羽写的《羡歌》:“不羡黄金罍,不羡白玉杯,不羡朝人省,不羡暮登台,千羡...

    源 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5671609.html
  • “北京大学座谈会”问答纪录

    《安祥集》病会好,它的理由何在呢?因为所有的神通都是表面意识的作用,真心是没有神通的,只有虚假的表层的心(堆积的心)才有神通。入魔也是一样,真心是不入魔的,只有在自己的错误填满了表层意识时,才会...、内不安造成外不平  、安祥禅也需要充实进步  七、解脱境界令人忍俊不禁  八、禅宗语忌十成  九、临济禅师的恍然大悟  十、安祥禅就是各位现在的觉受  十一、禅是既存在又超越的  十二、悟后会逐渐...

    耕云先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4973464.html
  • 《念佛胜易》简介、缘起

    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光是一条黄河了,是“五浊恶世”,我们堕落在五浊恶世当中,六根对,起心动念,无不是染污之法,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把自己洗刷干净,怎么做得到呢?从时间、处所的角度讲,我们必定要仰靠一个...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动过?  佛法本来是最有人情味儿的,因为佛爱众生甚于父母爱孩子。  因果的沉重、道的恐怖令我们心急如焚,岂不知佛的心比我们还焦急,恨不能把十方众生一时接到极乐世界。  正因如此,净土...

    净宗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773516.html
  • 六根的知觉空间解释

    心念活动都是刹那生灭的,属于,而产生相应经验的背景则是六根。本文对此进行讨论。  一.五根的空间解释  1.几种流行观点的辨析  经论中六根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第六根比较复杂,先讨论前五根。 ...视听等感受器或感觉神经,而是由一种微细的物质组成,这种物质称为清净色。如《佛家名相通释》说,“吾人身中之的部分与自然界之一切物尘原无区别,唯净色根,乃人体中最贵之部分,无此则不成为生机体矣。4”这种...

    杨新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473525.html
  • 唯识五遍行心所及其与现代心理学相关概念之比较

    “境”即是认识的对象,包括色、身、香、味、触、法;“识”即是认识的主体心识。根、境、识三者必须“随顺”、相应而不冲突。如果仅有根与境,但心识不生,就不是随顺,或者眼根、声境、鼻识三者,就不是三和,...,也包括纯粹属于内心的法尘影像。所以,经论中常说“想身”。所谓“想身”,也就是触所生想,即是眼触所生想、耳触所生想、鼻触所生想、舌触所生想、身触所生想、意触所生想。  “施设种种名言为业”,想心...

    廖乐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773550.html
  • 元代临济禅系的弘传——从原妙到元长(1)

    之后,叩问为何自己无法踩到影子,隐喻佛性人皆具足,为何不能见性。第三问影射到世间处处不离,如何不被尘染这一关键问题。据眉山家的《塔铭》所载,原妙当时用这三关来作为检测入室弟子的标准,若“弗契即...“你那里学遮虚头来?”原妙答:“正要和尚疑著。”祖钦这才放手,原妙从此之后机锋奋迅,不让于师。次年,原妙在江心寺度夏,辗转从国清寺来到雪窦寺,沿途拜见了西江谋与希叟昙[],并与希叟昙之间展开了机辩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174086.html
  • 四法印讲记(八)

    风和合的身体忽生忽灭,旋聚旋散,属于无常法,你却认为是自己的身,这是一;攀缘的妄分别,忽起忽灭,也是无常法,你却认为是自己的心,这是二;器世界的山河大地,由业惑变现,刹那生灭,你却认为是自己的安身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四法印|无常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19133874475.html